
过去一年,全球储能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近370GWh,同比增长65%;国内储能产业在新老产品同台打擂、价格内卷、出海壁垒重重加码的复杂格局下实现正向增长,储能电池出货量超340GWh,占全球出货总量的九成以上。
2025年,国内储能市场将进一步涉入竞争博弈“深水区”,面对越来越卷的发展趋势,下一个技术风口在哪里?在3月28日举行的第七届储能嘉年华盛典上,楚能新能源用第四代储能产品——472Ah大容量电池给出答案。
472Ah产品重构大容量电池性能范式
过去两年,楚能持续加速多元化储能产品矩阵应用落地,在电池容量、循环寿命、安全防护等级三大核心指标持续刷新行业纪录,凭借技术创新优势在市场占据更多发展主动权。
面对市场对高性能、大容量储能电池迫切的产品迭代诉求,楚能联合华能集团华清储创共同推出472Ah大容量电池。据楚能新能源产品管理部总经理蒋远富介绍,472Ah电池延续了过往280Ah-306Ah-314Ah三代储能电池的高可靠、高稳定、高安全、高一致性等产品特点,并在产品性能上实现全面突破:单颗电池标称能量高达1510.4Wh,较314Ah电池提升50%;能量密度高达195Wh/kg,已逼近目前磷酸铁锂能量体系的性能极限。 针对不同场景储能产品应用的差异化需求,楚能472Ah电池还提供正极补锂、高温等效两项技术方案供客户选配。应用上述两项方案后,472Ah电池可在35℃高温环境下,实现15000次超长循环,全面适配不同储能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系统应用层面,在1500V平台下,搭载472Ah电池的标柜20尺储能集装箱,根据不同设计方案,容量可提升至6.28MWh/6.9MWh;升级核心组件后,集装箱可扩展为2000V平台、20尺单舱7.06MWh的旗舰版本。百兆瓦时系统综合成本降低20%-40%,经济优势显著。
创新升维定义高质量性能标准
从“技术跟随”到“定义标准”,创新从来不是企业寻求高质量发展的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随着近年全球光储一体化已成趋势,能够数十年如一日、有效匹配光伏寿命的高性能储能产品需求激增,为突破传统电芯寿命瓶颈,从long π314Ah电池研发为起点,楚能围绕正极补锂技术布局超过30项技术专利,15000次循环的性能突破助力楚能产品在“光储同寿”领域实现行业引领,切实推动光储一体化的协同发展。 针对储能产品在低纬度高热地区项目应用的增加,开发在高温环境下也能正常运作的产品及技术显得愈发迫切与必要,这也是楚能开发高温等效技术的直接动因。
而当楚能实现储能产品在35℃条件下循环曲线也能与25℃保持一致时,储能系统中热管理机组的装机功率与耗电量可以同步降低,这无疑十分利好项目后期运维的降本增效。
面对储能市场持续加剧的创新竞争,楚能已在需求导向型创新之路上成功实现领跑。
系统性创新重塑产品应用价值
围绕体系化创新,楚能已建立起成熟的产品迭代模式。通过“技术复用+产能共享”,472Ah电池可充分利用现有产能及原材料供应链体系,这种在既有框架内做最大程度的技术创新,避免了盲目押注新体系的技术风险,也能更充分利用规模化效应,以稳定的供应体系及生产工艺将新技术新产品的量产成本进一步摊薄,形成“技术突破-成本优化-市场扩张”的正向循环发展。
战略定力源于楚能对产业周期的清醒认知:真正的领跑者,要能在保持冲刺姿态的同时,确保每一次落脚都能成为下一段赛程的支点。
相比技术及工艺路线之间的反复摇摆,在既有体系下对生产平台进行模块化创新,既能快速响应新兴场景需求,也能将量产周期压缩至最短的同时,最大程度利用相对成熟的工艺体系确保产品品质。系统性创新与长期主义相结合,储能产品才能真正实现价值重构。
结语
当储能行业站在技术革命与产能淘汰的十字路口,楚能472Ah产品的启示在于:技术及产品创新的价值终究要回归到“市场需求-技术突破-产业协同”的闭环中。这一关于稳健与突破、兼容与创新的发展样本,正在重新定义储能产品竞争的新范式——不是靠赌徒式的技术押注,而是凭借系统性的持续进化能力,在“产业马拉松”中与外部环境相融,为己身赢得更为有利的发展节奏。
END